水稻是稻屬谷類作物,代表種為稻(學名:Oryza sativa L.)。水稻原產于中國和印度,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。
水稻按稻谷類型分為秈稻和粳稻、早稻和中晚稻、糯稻和非糯稻。按留種方式分為常規水稻和雜交水稻。還有其它分類,按是否無土栽培分為水田稻與浮水稻;按生存周期分為季節稻與"懶人稻"(越年再生稻);按高矮分為普通水稻與2米左右的巨型稻;按耐鹽堿性分為普通淡水稻與"海水稻"(其實它主要使用淡水)。
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,稻谷脫去穎殼后稱糙米,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。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。水稻除可食用外,還可以釀酒、制糖作工業原料,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。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、長江流域、珠江流域。水稻屬于直接經濟作物,大米飯是中國東北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,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.45億畝,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。
主要品類
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,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,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,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很難估算。
秈稻和粳稻
秈稻(Oryza sativa subsp. xian):有20%左右為直鏈淀粉。屬中黏性。秈稻起源于亞熱帶,種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生長期短,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。去殼成為秈米后,外觀細長、透明度低。有的品種表皮發紅,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米,煮熟后米飯較干、松。通常用于蘿卜糕、米粉、炒飯。
粳稻(Oryza sativa subsp. geng):粳稻的直鏈淀粉較少,低于15%。種植于溫帶和寒帶地區,生長期長,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。去殼成為粳米后,外觀圓短、透明(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)。煮食特性介于糯米與秈米之間。用途為一般食米。
早、中、晚稻
早、中、晚稻的根本區別在于對光照反應的不同。早、中稻對光照反應不敏感,在全年各個季節種植都能正常成熟,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,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,抽穗結實。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,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,早、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。北方稻區的水稻屬早稻或中稻。
